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10)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心盲眼瞎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义利王霸之辩表现在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对立:A在道德价值的最后标准问题上,陈亮主张应以实事实功即取得实效为依据。B由于道德价值不同导致朱,陈两人对做什么样的人即理想人格的分歧,C还表现在其两人在动机,效果问题上的分歧,朱熹是动机论者,陈亮强调效果。

陈亮(也包括叶适)功利之学的崛起,是对李觏一,王安石以来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发展,标志着反理学思潮的兴起。 10.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继陆九渊之后,理学内部又产生了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

“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

良知”是心之本体。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王阳明的“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良知即是天道。 良知就是人的至善本性。 “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目的, “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主体,所谓“致良知”,就是“胜私复理”,即克去私欲对“良知”的障蔽,以复明吾心之“天理”。 “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方法 就是开导人心,使之复明本体的良知。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1.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有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已充分暴露,产生了封建社会的自我批判意识,兴起了一批道德起蒙思想的杰出代表。

首先,在价值观上否定了传统的“正义不谋利”“存天理,灭人欲”的道义论和禁欲主义。其次,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不仅促成了价值观的深刻变化,而且也激发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觉醒。其三,价值观发生变化,导致思想家对理学进行批判,还有进步思想家把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的绝对权威——孔子,和封建礼教核心:君臣之义。

2.李贽zhì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明末清初具有反传统品格的思想家中的杰出者。

“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和“迩ěr言为善”的价值观

认为私心私欲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基本内容,一切活动都是以“私心”为动机和动力的。 迩言是李贽的特用术语,意为普通老百姓出于私利生计的言论,是善良的,因为反映的是民之所欲。

“致一之理”的平等观与“任物情”的个性自由说

首先,人人在知,能上是相同的。其次,每个人的德性也是相同的,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任物情”是天下人各有不同的个性和追求,主张听任个性自由发展,使天下之民各自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即“物各付物”“各获其所愿有”。

揭露“道学”之虚伪,反对孔子为偶像 3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 “天下为主,君为客”

认为天下万民本是主人,而君者是客,是为万民服务的。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核心——君主专制,透露了一此近代民主主义的曙光。 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 认为设置官吏不是对君一人负责,而是对万民负责。

4.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王夫之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性日生则日成”的人性形成过程论 王夫之倡导的“日生而日成”的性论,在宋明理学心性论中独树一帜,其性论不再纠缠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辩之中。王夫之的性论分析了心与性的关系,认为性为其体,性比心更为根本,由此从心与性的角度分析了心性的形成与变化,从而体现了“习与性成”的观点。与之相应,王夫之在心性论中专门引入了气这一范畴,以气之运行与变化而论心性之生成,于此建构了心——气——性的气化心性论模式。在引入气这一范畴时,王夫之还引入了情、才、几等范畴,以此去分析与论证心性的善恶问题,认为不存在先天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10)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957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