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1.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巩固政权失败后,汉朝封建统治者吸取教训重新认识德与法的关系,确立了以儒学为政治的统治思想——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的意义也是两汉伦理思想基本特点:A封建统治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B本质上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体现。C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先秦儒学总结和改造的结果。
2.董仲舒的“天人合类”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阴阳五行”的“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
“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论证道德本原,给封建的道德纲常以神圣的权威,是其伦理思想的首要议题。
天人合类:天是至善的道德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本原。
道之大原: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这里的天,理解为宇宙,可以解释为,道是宇宙中本来就有的,因此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宿命论:就是认为个人与封建道德纲常的关系就是与“天意”的关系。
经,是道德原则,董仲舒称之为“常义” 权,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称之为“应变” 经与权是中国伦理思想上的一对重要范畴。 “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孟子首创五伦,董仲舒提取三伦:君臣,父子,夫妻。抓住了主干,规定了上下等级之间的伦理关系。
作为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人性伦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认为人性具善质,但只是为善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性,但不等于就是善。不是凡人皆有普遍的人性,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同烧音)之性”
斗筲之性是劳动人民,待教化之后变成中民之性。
人有两性,有“善质”则可教而为善,即成性,有贪欲,则需教化而节之,即防欲。 ⑤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肯定义利为人所皆有的事实,但又认为要制欲,防欲。
3.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王充用元气自然论来解释人性的来源,认为人性在于“禀气”(天赋的气性)。 “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 人性善恶是先人的禀赋,人之善恶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的感染。是对荀子“化性起伪”的发挥。
把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道德状况的关系夸大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陷入了机械决定论。
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
道德操行与吉凶祸福的关系是中国伦理史上的一大问题。王充没有完全同意当时的“命有三科”说,即正命、遭命、和随命。 认为性与命不具有前因后果的报应关系,还在于两者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1.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名教危机。名教,亦称礼教,渊于孔子正名主张与礼制的结合。汉儒综合“名”“法”要求等级名位各有其相应的礼义德行,以此为教,用来维系封建的宗法等级秩序。
汉代品评人物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标准,体现了“名教”的要求,但后来由于王充等唯物主义者对以论证名教神圣性的神学目的论的批判和黄巾起义对名教统治的有力打击出现危机。
由于经学,神学目的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统治者荒淫的生活姿态又难以逆转,要使名教利器继续发挥作用就要寻找新的理论依据,从而出现东汉末,因“名实不相副”而引起“名实”之辨的发展作为思想前提,由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创立的“玄学”产生。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