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初步建立,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 于深化农村改革及保持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①
张曼.农村社会保障——关注农村民生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6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仅限于社会救济、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几个方面,且保障
对象只是农民中的极少数,范围极其狭窄,很大一部分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 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农民仍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 地带”。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较低、 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的基础之上,使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普遍呈现出低水平的问 题,因此距离社会保障本身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
善,部分保障项目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未能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规模。例如,当 前农村社会保障仍主要以医疗、养老保险为主,最低生活保障、人寿保险以及工伤保险 等却并未涉及到大多数农村居民,在广大农村没有得到有效推行,甚至医疗、养老保险 都未能覆盖全国所有地区。二是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 应。在 GDP 增长的同时,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没有相应地增加, 致使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难上加难,资金的短缺最终削弱了农村社会保障应有的保 障功能,很难做到为广大农民提供防范各种社会风险的有力保障。
三、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来源不尽合理
农村的自然灾害救济、扶贫、优抚、五保供养等实际上是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投入的 过程,资金保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 水平较低,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必要的约束手段,导致资金的筹措十分困难,难 以形成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数量,影响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遵循“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 政策扶持”的原则,这一原则淡化了国家和集体的社会责任,过分强调个人责任。以农 村养老保险为例,目前资金主要靠个人和集体来缴纳,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集体经济 发展缓慢,甚至没有集体经济,因此许多地区的养老资金全部由个人缴纳,大多数生活 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根本无力承担,导致参保人数很少。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 现行财政体制下,社会救济实行的是“一刀切”包干到县、区,因此,本地区财政支付 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救济工作的进行,导致那些财政困难的不发达地区救济费用严 重不足,难以保障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水平。因此,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不合理是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的重要问题,不仅致使社会保障资金缺乏,而且也影响了农- 39 -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险项目,都一定程度上进行了 改革与完善。然而在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体系相当不完善,农村社会保 障覆盖面窄,从中受益的农民人数不多。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村人 口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生产生活的负担,甚至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降低了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为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障碍。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保障项目的不平
衡两个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就较高,覆盖面 相对较广;而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西部地区,许多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社会保 障水平就很低,覆盖面也较窄。另外,我国农村各地区之间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也不够平 衡,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障项目不健全,而且各个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构成整体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社会保障概论(2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