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还会增加。以我国目前的 GDP 水平,要支撑起 13 亿人口的庞大社会保障体系,任务 艰巨,因此有限的财力的确是阻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不 能以此为借口来影响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而应正视财力及资金相关问题并 寻求有效突破,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财税制度上要加大转移支付对农村的倾斜度。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 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农民的缴费,国家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预算支出并不多,而提供的 财政支出又大多数投入在城市社会保障上面。因此不难看出,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 金投入过少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①
要建设和谐社会,必然要建立
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所以要强调国家责任,国家以立法强制推行社会保障,其本质特 征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化解 财力困境,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对农村投入的持久和制度化,可以考虑通过立法来明确国 家每年必须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收入比例。
其次,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遵循制度设计的一般原则,实行国家、 企业(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分摊的原则,实行“混合型”的筹资模式。如果全部由企 业(集体)和个人承担,将无法形成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保障体系,也无法在全社会范围 内分散风险;如果全部由国家承担,则很容易导致个人和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还为国 家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所以应该积极探索并确定三者之间的投入比例问题,调动农民、 集体和政府参与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金积累模式和现收 现付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筹资模式和制度。
最后,在筹资形式上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通过立 法程序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稳定性和合法性,即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 地方政府的一些财政收入必须部分纳入社保基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也 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推行社会保障储蓄,如养老、失业储蓄等,如- 49 - 只有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才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解决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做到“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 富裕农民”才是根本,为此就必须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在这 一总目标的指引下,就要着力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乡镇企业。乡 镇企业的发展可以使县域经济摆脱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实现县域 范围内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必须加快乡镇企业向现代企业、乡村工业向 现代工业的转化:一要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 要把“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小城镇,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农村 劳动力的非农化;三要在企业集中布局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的分工、交流与合作,培育 有生产或市场共性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与城市工业的同步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制约了大量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要着力解决这一难题,最终使人口城 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将其 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而剩下的一部分农民可以提高农业的经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 化经营,提升农业效益,增加收入和经济实力。同时,城市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还可 以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大大增强,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从而使整 个农村经济繁荣起来。
有了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自我发展 意识、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得到加强,农民的保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居民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社会保障概论(31)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