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他还进一步明确按劳分
配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平等和分配的平等”,要求把“不劳动者不得食”当作一个坚定 不移的原则来执行。他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任何一个劳动者都懂得的。这 是一切工人,一切贫农以至中农,一切度过贫苦生涯的人,一切靠工资生活过的人都同 意的。十分之九的俄国居民赞成这个真理。”
②
斯大林把按劳分配理论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斯大林批判了社会主义社 会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平均主义思想。他指出:“平均主义是一种反动的小资产 阶级谬论,这种谬论适合于某种原始的禁欲主义教门,但是不适合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组 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平均主义的敌人”,“实践证明,如果社会不放 弃平均主义,不在实际上改善劳动组合,那么它们就一定会灭亡”。
③
其次,斯大林阐明
了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中的平等观。他说:“马克思所了解的平等,并不是个人需要和 日常生活方面的平均,而是阶级的消灭。这就是说:(一)在推翻和剥夺资本家以后, 一切劳动者都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二)在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公有以后,对 于大家都平等地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三)大家都有尽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 切劳动者都有按劳取酬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社会);(四)大家都有尽个人能力劳动的 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各取所需的平等权利(共产主义社会)。”
④
第三,斯大林把
按劳分配看作社会主义社会中全体集体农庄庄员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他说,“社 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 “使全体工人成为生活富裕的人,成为过富裕的和十分文明的生活的人”。但是,如果 平均主义观点“在党内获得了胜利,党就会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党,而集体农庄运动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9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9-580
③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8-309
④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5- 10 -
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
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初步构建了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框架,而随着 1891 年《哥达纲领批判》一书的正式问世,则标志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最终形成。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详细阐明了他的按劳分配理论。首先,针对共产主 义社会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消费品的 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 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到了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们“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 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次,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分配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社会保障概论(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