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就被子驷发觉, 反把这些人全部杀掉。此后,子驷便掌管了郑国的大权。不久,子驷 重新划分贵族大夫们的封地,为此郑国的不少贵族丧失了很多土地, 他们在心里非常怨恨子驷。于是,这些贵族大夫就纠集了一伙心怀不 满的人,又联合被子驷杀死的那些贵族公子的余党,一起举兵讨合伐 子驷。最后他们出其不意地闯进宫中,杀死了子驷。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那些心怀不满,肆意扰乱或专干坏事的人。
65、不管三七二十一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战国中期,纵横家苏秦为了实 现联合楚、齐、赵、韩、魏、燕,共同抗击秦国的"合纵"主张,受赵 肃侯的委托,又来到齐国游说。他对齐宣王说:"齐国土地广阔,物产 丰富,兵精粮足,可以与秦国抗争。"苏秦又举例说:"临淄城中有七 万户人家。我私下统计,每户不会少于三个男子,这样三七就是二十 一万人。假如征兵的话,不用到别的县城去,单是一个临淄城中就可 征到二十一万人了。"齐宣一带年了苏秦的一番开导后,很赞同他的" 合纵"主张,愿意联合别的诸侯国一起抗秦。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办事情和考虑问题,想当然,不计是非情由 和后果。
66、不寒而栗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酷吏列传》。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义纵是 出名的酷吏,为人非常凶恶残暴,他在定襄当太守时,为镇压平民百 姓,一上任就大开杀戒,下令把关押在狱中的二百多犯人一律判处死 刑,同时不分青给皂白,把私入监狱探望囚犯的二百多人,全都逮捕, 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也判处死刑。次日,义纵吩咐郐子手将这四百 多人全杀死。他一天杀死四百多人的消息传出去后,在整个定襄州府 引起震惊,平民百姓极为恐慌,一个个胆战心惊,浑身发抖。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特别害怕。
67、不拘小节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虞延传》。东汉时,在陈留城(今河南开 封)有一个叫虞延的人,身高八尺左右,虎背熊腰,力大无比。他性 情纯朴,不为小事细情所拘限,伸张正义,敢说敢做。当时,皇帝王 莽有一个贵人(仅次于皇后的妃嫔)魏氏的亲属,依仗权势,横行于 乡里,虞延知道后便带领吏卒冲入其家,拘捕了这些不法分子,因而 得罪了朝廷,一直没有被提拔重用。王莽垮台后,虞延才得到提拔。 后来他弃官回乡,曾劝谏一个叫高宗的太守秉公执法,廉洁自律,但 太守不以为然。不久这个太守果真由于贪污腐化被杀,临刑前,他痛 哭流滋:"我真后当初没有听虞延的忠告。"汉光武帝刘秀得知这件事 后,对虞延的为人也很佩服。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不注意生活细节与小事。
68、不可同日而语
这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二》。战国中期,秦国日渐强大起来, 并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在一步步消灭其他诸侯国家。这时纵横家苏秦 便主张"合纵"----韩、燕、赵、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为 实现其主张,他来到赵国游说。苏秦对国君赵肃侯说:"我分析天下形 势,当今中原各国数赵国强盛,赵有领土二千里,军队数十万,兵车 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以够吃十年。因秦国在诸侯中最畏忌的莫过 于赵国。我私下里考察,中原六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 多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秦国一定是会被打败的。然而 现在竟都向秦国割地求和,却被秦国打败了。要知道,打败别人和被 别人打败,对别人称臣和让别人向自己称臣,这两种情况怎么能同日 而语呢?"赵肃侯很赞同苏秦的看法,当即封他为相,并让他去连络各 诸侯国共同抗秦。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两种情况完全相反或悬殊很大,不能相提并 论或相比。
69、 不名一钱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佞幸列传》。西汉时一个叫邓通的人,担任 过掌管船舶行驶的职务。其标志是头上戴顶黄帽。邓通虽没啥本事, 但很会阿谀奉承。汉文帝刘恒有一次做梦想上天,但上不去,见有一 个戴黄帽的人从后面把他推上去了。于是文帝便依梦里的情形派官员 去寻找此人。发现梦中戴黄帽的人就是邓通,文帝就把他召进宫里, 赏钱数万,并提拔他为上大夫。汉文帝又请人给邓通相面,相者说:" 这个人以后将会受穷而死。"文帝说:"能叫邓通富贵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成语故事大全(1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