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王凤更加 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 言,罢免了王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 于坚持原则和正义。
7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 公元 73 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今新疆一带)协商建立友好邦 交。他带领 36 人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广就了解他这个人,因而对 他十分敬重。可是隔了不几天,忽然变得怠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谈判进行的过程中,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来连络鄯善,挑拔鄯 善与汉朝的关系,因此使国王对建立邦交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顺从 哪一边。于是班超便召集部下商量对策。班超说:"现在我和你们的处 境很危险,如果让鄯善国王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我们不但完不成 任务,恐怕连死都无葬身之地!"大家一致表示:"不管是死是活,一 切听众你的指挥。"于是班超坚定地说:"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眼 下惟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出其不意攻入匈奴使者的营垒,把他们 一齐消灭掉,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诚意归顺汉朝,我们的使 命也就完成了。"当天夜里,班超带领 36 个勇士,杀入匈奴使者的营 垒,经过阵激烈的奋力死战,终于把一百多个匈奴人全都消灭。第二 天,班超拜见鄯善国王,说明事情经过,揭露了匈奴使者的破坏阴谋。 鄯善国王见班超如此厉害,有勇有谋,心中既敬佩,又胆怯,立刻表 示愿意和汉朝永远友好。于是班超顺利地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凯旋 而归。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不下决心,不勇于实践和经过艰苦奋斗, 就不能获得成功。
74、不遗余力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 交战,赵没有取胜,还死了一个都尉。赵孝成王(赵丹)把大将楼昌 和大夫虞卿找来商量对策。赵王说:"现在军队作战没有取胜,都尉又 阵亡了,我想拿出全部的力量去和秦军再拼一下,你们看如何?"楼昌 抢先说:"这没用,不如派高级使臣去求和。"虞卿说:"主张讲和的人, 以为不求和军队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和不和,控制权掌握在秦国人手 里,大王请你分析一下,秦国是否想打败赵国的军队呢?"赵王说:" 秦国这次侵犯我们,已经是不遗余力了,看来一定是想要打败我们的 军队。"虞卿劝谏:"请你听从我的意见,派出使者带着贵重珍宝去联 合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大王的珍宝,一定会接待我们的 使者,这样派去的人和楚、魏联系上了,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将要" 合纵"而且必定害怕,这时再求和就可以了。"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 见,和平阳君赵豹商议后决定求和,派信使郑朱去秦国,秦国接待了 他。赵王召来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向秦国求和,秦国已接待了先去的 使者郑朱,你认为如何?"虞卿回答:"大王不可能讲成和,赵国军队 一定会被消灭掉。天下庆贺作战取胜的人都要在秦国了,郑朱是我国 的名人,他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和相国范睢肯定会张扬求和的这件事, 以便叫天下人都知道。楚国和魏国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求和了,一定 不会来援救大王,秦国知道楚、魏等各国不来援救赵国,那么求和的 事就讲不成了。"后来赵国终究没能和秦国实现求和,军队果真被消灭 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在做某件事情,作了最大努力,拿出了全部 力量。
75、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 公没有听从大夫蹇叔的劝阻,于公元前 627 年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 白乙丙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在班师回朝经过崤山(今河南陕县东)时, 被晋军偷袭成功,全军覆灭,三位将领也被捕获。晋襄公本想杀掉这 三人,但他的母亲认为此举不仁,便释放了这三位大将。孟明视等三 人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丧服到城外迎接,孟三人赶紧跪在地上, 请求军法处之。但秦穆公连忙扶他们起来,说:"我没有听蹇叔的忠告, 使你们打了败仗,受了污辱,这件事的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怎么能怨 你们呢?再说,你们几个人从前都立过战功打过不少胜仗,我决不能 因为你们一时的过错就抹煞过去的功绩啊。"孟明视等人感动得涕流满 面,对秦穆公更加忠贞不贰。秦穆公继续重用这几位大将。不久经过 认真准备,孟明视等武将又两次率领军队讨伐晋国,终于打败了晋国 的军队,报了崤山的一箭之仇。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煞他的大功 绩。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成语故事大全(1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