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国都城外,伍举恰好遇上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好友相遇, 异常高兴,由于郊外,两人便铺荆树条在地上当垫子,坐在上面一边 吃一边谈起过去的事情。后来声子和楚国的令尹谈起伍举蒙受的不白 之冤,为伍举恢复了名誉和爵位。
现在用这个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礼节而畅叙旧情。
27、班门弄斧
这个典故见于《蓬轩别记》。鲁班,又名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头可以巧夺天工的制造出各种 精致美妙的器具,木匠行里一向尊他为祖师爷。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 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帝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能写字的地方,都 被前代诗人留下并不优美的诗句辞赋,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他便挥 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 鲁班门前弄大斧。"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的人,有时也 用来形容自己谦虚。
28、班香宋艳
战国楚宋玉和东汉班固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辞赋家,后人以此称 誉班固、宋玉的作品文辞美妙,风格清丽。清孔尚任《桃花扇》中有" 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句
29、半部论语
这个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地集.论语》。杜甫诗中说:"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认为《论语》是儿童的书。 赵普当宰相,人们议论赵普是山东人,所读的书只不过《论语》罢了, 这也是依了杜甫的话。宋太宗曾向赵普问起这件事,赵普一点也不隐 讳,回答说:"我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的内容,以前我 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定天下,今后还想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 定太平。我作宰相应无愧于所学的《论语》,《论语》所言是天下至高 无上的言论。
原文意为夸大《论语》的效用,后或以"半部论语"讽刺人学识浅 薄。
30、半途而废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子传》。东汉时,一个叫乐羊子的读书 人。他的妻子聪明贤慧。有一天,乐羊子在道上捡到一块金子带回到 家中,其妻看见后说:"捡到别人的东西而带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是一 种很不光彩的行为。"乐羊子一听顿时很羞愧,便把捡到的那块金子放 回到原处。不久乐羊子离家去远方求学,但是只过了一年他的就回来 了,妻子问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乐羊子回答:"走后我很想念你, 因此就回来看看。"妻子听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带到织布机前说:" 你瞧,这布的原料的蚕茧,然后用织布机一丝丝把它编织出来,经过 很长时间才能织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假如现在用剪刀一下子 把它剪断了,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娟布也织不出来了。你在外边 求学也是这样,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攻读,假如半路就停下来不走了, 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断丝线一样,前功尽弃吗?"乐羊子一听顿受启发和 鼓舞,马上告别妻子又出外继续求学,一去就是七年。为鼓励他求学 上进,在此期间,其妻还省吃俭用资助乐羊子。
现通常用这典故比喻做事情没有完成就终止了。
31、半面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应奉传》。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是 有名的学问家。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的书、见过的人, 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应奉在郡里担任官职的时候,曾去过 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囚犯的情况。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 的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 这使太守等人很惊讶。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 家,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出半 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年过去后,一天应奉 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同他打招呼,这个 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车匠不 由惊叹地说:"应奉的记忆力真了不起啊!"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人。
32、抱佛脚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成语故事大全(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