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 '百闻不如一见 '。我 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 划。"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 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 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 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23、包藏祸心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 名) 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 夫人。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 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郑国的令尹子子产 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 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 "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 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 地说:"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但 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 打郑国的主意吗?"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 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 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 人心思的人。
24、抱薪救火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 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 个城镇。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 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 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 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在这种情 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 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 的意见办了。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 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 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25、抱柱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一》。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燕国, 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苏秦便对燕王说:"我本来是东周的一个粗人, 起初和你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为你立过一点功劳,但你竟然到郊外去 迎接我,在朝廷上宣扬我的名声。今天我为你到齐国做使者,把所占 的十座城池要了回来,使处于危亡境地的燕国脱离了险恶。但你却不 听劝我的话了,这一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了,如果我诚实守 信就像尾生,廉洁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就像曾参,这三位都是德 行高尚的人,以此来侍奉你,行吗?"燕王回答:"行。"苏秦说:"有 他们那样的德行,我也就不会侍奉你了。你想想,孝敬父母就像曾参 那样,一个晚上也不离开父母而睡在外面,你如何派他去齐国办事呢? 廉洁耿直就像伯夷那样,不吃人家施舍给的饭食,玷污周武王的恩义 而不给人家做臣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耿直到这个地步,怎 么肯步行几千里来衰弱的燕国侍奉你这个处境危险的国君呢?诚实守 信就像尾生,跟一个姑娘在桥下约会,姑娘不来,他就抱着桥柱一直 等,水涨了也一动不动,最后被淹死了。诚实守信到这副模样,他如 何肯为燕国到齐国扬威,立下大功呢?"燕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开导,又 对他热情相待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坚守信约。
26、班荆道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伍举 和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 偷地逃跑了。有人说:申公畏罪潜逃,是其女婿伍举送他走的。伍举 听说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还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 去。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成语故事大全(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