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主要讲述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
教育是为了让个体可以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让人来帮助他,扶着他移动,或者是抱上抱下,所以环境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遏止他们的继发性障碍,而不是提供机会让别人帮助他们。所以环境设置要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物理环境是基础,在此之上,心理环境也十分重要。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送入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中的目的在于:能掌握社会技能,取得发展性进步,发掘最大潜能,同时希望孩子快乐、安全而不受嘲笑,拥有同龄伙伴,这些朋友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是谁而爱他们,他们会被邀请去朋友们的生日宴会,能感受到爱,被社区、学区及周围人所接受,可以在课后和同伴们一起游戏,和同龄人及兄弟姐妹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权利。这些愿望是最基本的,但是是最真切的,愿望的达成需要教育者在心理环境上有一个良好的调整。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要身心双重安全,所以在物理环境改善之余,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4.1 与教师的互动
儿童从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进入学校环境,是一种转变;教育者从家长转为以教师主导又是一种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儿童会出现不适应或者是心理上的恐惧,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引导儿童进入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身为师者,其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儿童,尤其在学前阶段,儿童大多以教师作为模仿对象,所以教师的态度影响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此环境中是否开心,是否被接受;同时教师态度也影响了其他正常儿童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和相处方式。所以融合教学中,教师的接纳对儿童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实现教育的融合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根据上海市1996年的统计,越来越多的轻度障碍儿童及其家长选择进入普通中小学或幼儿园接受教育。身为教师应当尊重家长的这一选择。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一样地温和,一样地敏锐,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的需要,每个儿童发展和学习的速率不一,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教师首先就要接纳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尤其是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发展落后,尊重他们的需要,发掘他们的潜能,重视他们的优势所在,而非缺陷。
教师在态度上接纳后,要在教学上也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因为最少限制环境不是简简单单地将儿童放入与其他正常同龄儿童一样的环境。融合教育也不仅仅是物理环境上的简单安置,学前融合教育要保证儿童可以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服务与支持;儿童有在最少限制环境下参与适合他们年龄活动的机会。教学是培养儿童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使儿童参与日常生活,对于正常儿童设计的课程未必适合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所以一定要经过调整,这样才能给他们提供真正的机会平等。
4.1.1 调整教室环境的舒适度,创建一个丰富的、充满各种感官刺激的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也就是他们日常活动的区域,幼儿在此区域中将度过绝大多数的时间,可以参加教师安排的各类活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要感受到身心双重安全,所以舒适的环境,丰富的感官刺激可以帮助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舒适的教室环境可以减少教室中行为焦虑的发生;丰富的感官刺激可以帮助他们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得到经验,以弥补他们的缺陷所带来的不便。
4.1.2 调整器材、教具、玩具的针对性和可接近性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环境设置研究(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